广州市消费者委员会
GUANGZHOU CONSUMERS COMMISSION
广州消费者之家
搜索
广州消委为大家 维权不分你我他
所在位置 > 首页 > 调查体察 > 正文
接近五千亿元的消费市场只为睡一个好觉
来源:新快报 作者:罗韵 发布时间:2024-11-25 15:49:20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强度大,超九成国民受到睡眠质量问题的困扰。因为情绪问题、使用手机过久、工作压力等原因,年轻人成为睡眠问题高发人群,睡眠经济消费主体呈现年轻化趋势。面对睡眠问题,63.2%的中国消费者会选择购买助眠产品。

 

与此同时,随着国人改善睡眠质量的需求日益增长,消费者对睡眠产品的追求从“经济实用型”向“高品质、智能化”转变,睡眠经济领域发展潜力充满后劲,市场规模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睡眠经济行业市场规模达到4955.8亿元,同比增长8.6%,预计2027年达到6586.8亿元。

 

中国睡眠服务行业投融资金额总体呈增长趋势

 

由于生活与工作压力、手机和过量信息干扰等各种因素影响,我国国民的睡眠问题突出,“一边养生、一边熬夜”正成为普遍性现象,给睡眠经济带来新的商机。

 

数据显示,2010-2023年,中国睡眠服务行业投融资金额总体呈增长趋势;在投融资数量中,2015年开始受到资本市场青睐,发展速度提高,行业规模增大,睡眠服务逐渐受到更多消费者的追捧。

 

2013-2022年,累计新增69238家睡眠产品相关的企业。分析师认为,现代人睡眠问题频发,催生庞大的需求和市场,创业者纷至沓来,在经历前两年的行业高速发展后,近两年来新增企业数量有所降低,入局者和创业者更为冷静,这实际上将更有利于市场的长久发展。

 

截至2023年4月,睡眠产品相关企业类型主要为个体工商户,占比达56.3%。从注册资本来看,企业规模较为多元化,100万元以内的占比较高,为53.9%,大中小型企业分布较为均匀。

 

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汇聚了大量睡眠经济相关企业,尤其是在深圳、杭州、苏州、上海等地,依托发达的制造业基础、成熟的产业链配套以及前沿科技资源,众多知名睡眠产品制造商和服务提供商在此扎根。这里的企业不仅涵盖了产品研发、制造,还包括智能硬件、健康服务等多个领域。这些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消费能力强,对睡眠健康的需求也相对较高,从而推动了行业的发展。

 

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与家居食品等多个行业融合

 

从行业的发展历史来看,21世纪初,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开始注意到睡眠问题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基础的助眠产品,如普通枕头、床垫等,但科技含量不高。

 

2010年到2015年,行业进入发展期,智能手环、智能枕头等科技产品开始进入市场,初步引入睡眠监测功能。公众对健康睡眠的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寻求更高质量的睡眠产品和服务,赛道开始形成,部分企业开始拥有品牌意识,致力于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初步建立行业标准。

 

2016年到2020年,行业进入成长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睡眠产品的研发,个性化睡眠解决方案开始出现。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增加,睡眠经济市场迅速扩大,吸引了大量资本投入。除了产品,睡眠咨询、在线课程等服务形式也逐渐丰富。

 

2021年至今,睡眠经济进入爆发期,成为社会消费热点,市场规模迅速增长,竞争加剧,AR/VR、生物反馈技术等前沿科技在睡眠经济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加强市场监管,保障消费者权益。睡眠经济与智能家居、健康食品、运动健身等行业深度融合,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睡眠经济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行业发展进入快速期,2016-2022年间,中国睡眠经济整体市场规模已从2616.3亿元增长至4562.1亿元。随着睡眠产品市场渗透率不断提高,产品类型不断增多,中国睡眠经济市场预计在2027年达6586.8亿元。

 

睡眠经济产业链的上游主要涉及床垫、枕头等睡眠产品所需原材料的供应。这些原材料包括海绵、乳胶、记忆棉、钢材、传感器等,是制造高质量睡眠产品的基础。

 

上游原材料供应商的稳定性和质量直接影响到下游睡眠产品的生产效率和品质。例如,床垫和枕头所需的海绵、乳胶、弹簧等原材料,其质量、价格以及供应稳定性都会对睡眠产品的成本和最终售价产生影响。

 

中游环节是睡眠经济产业链的核心,主要涵盖各类睡眠产品的制造。这些产品包括但不限于家居类助眠产品、睡眠环境类产品、助眠保健类产品、AI科技类助眠产品等。

 

下游环节主要涉及睡眠产品的销售与服务。销售渠道包括线上电商平台、线下实体店等,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购物体验。目前最受欢迎的睡眠产品购买渠道依然是综合电商平台。

 

“涉互联网”程度越深 睡眠时长越短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居民睡眠指数为62.61分,较2022年降低了5.16分,较2021年降低了2.17分。相比2021年和2022年,2023年被调査者在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紊乱、使用睡眠药物、白天功能紊乱等上的得分均较高,说明被调查者的主观睡眠质量更差、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入睡、睡眠紊乱程度更高、更多地使用睡眠药物、白天功能更受影响。

 

所在行业的“涉互联网”程度,也影响着睡眠质量。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中国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达到8400万人。而经过对互联网数字工作者的睡眠状况进行分析,发现涉入互联网程度越深的职业,睡眠时长越短,低互联网涉入职业群体的睡眠时长显著长于其他组,高互联网涉入职业群体的睡眠时长显著短于其他组。

 

整体来看,不同程度互联网涉入职业群体每晚睡眠时长在8小时及以上的比例均低于50%。对比来看,高程度的互联网涉入职业群体的短时间睡眠(6小时及以下)比例较高、长时间睡眠(10小时及以上)比例较低。低程度的互联网涉入职业群体的短时间睡眠比例较低、长时间睡眠比例较高,但与中程度的互联网涉入职业群体的差距不明显。

 

枕头最受欢迎 智能睡眠产品还有点陌生

 

越来越多消费者关心如何能睡个好觉。调研数据显示,98.5%的中国消费者在近半年有熬夜行为,其中67.2%的人是主动熬夜;43.4%的受访者表示熬夜频率在每周1-3次。2023年中国消费者主要偏好购买助眠枕头、隔音耳塞、助眠香薰、眼罩、睡眠保健品等助眠产品,其中助眠枕头占比最高,达43.6%。

 

助眠枕头是消费者选择最多的助眠产品之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需求的提升,枕头已不再是简单的睡眠辅助工具,而是成为影响睡眠质量、健康甚至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隔音耳塞在助眠产品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居住在嘈杂环境或容易受外界噪声干扰的消费者来说,隔音耳塞是改善睡眠质量的有效工具。助眠香薰通过散发具有香味的植物精油,能够改善环境气味、愉悦心情、舒缓压力,从而帮助消费者更好地入睡。眼罩也是常用的助眠产品之一,它们能够遮挡光线,减少外界干扰,帮助更快地进入睡眠状态。睡眠保健品因具备可携带性、体积小、服用方便等优点,成为改善睡眠质量的直接选择。这些产品通常含有有助于睡眠的成分,如褪黑素、GABA(γ-氨基丁酸)等,能够调节生物钟、缓解焦虑、改善睡眠质量。

 

对市场来说,智能睡眠产品依然是新鲜事物。数据显示,有30.45%受访者愿意使用智能睡眠产品改善睡眠。同时,有61.44%的被调查者从未用过人工智能睡眠呼吸管理系统,58.88%的被调查者从未用过大型智能助眠产品,50.47%的被调查者从未用过可穿戴式睡眠监测设备,49.61%的被调查者从未用过小型智能助眠产品。

 

消费者对助眠产品价格接受度主要集中在100-400元区间内,总体占比65.0%;其中21-30岁的群体对助眠产品价格接受程度相对较低,100-200元占比42.5%,已婚已育的人群对助眠产品价格接受度则相对较高。

 

63.2%消费者表示会考虑和购买助眠产品,相比之下,助眠服务的接受度略低,仅有49.2%消费者表示会考虑。超八成受访者听说过“哄睡师”,对于助眠服务,近六成受访者认为实际效果有限,近五成认为存在擦边和费用较高的问题。

 

有来自服务提供方的声音认为,助眠服务是在时代生活压力下应运而生的服务,具有其他助眠产品无法具备的沉浸感体验。如何走出野蛮粗放生长的阶段,提供高品质高体验的服务,是企业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目前,国内外市场上具备睡眠状态监测功能的智能硬件产品和家居家纺产品较多。智能硬件产品中,三星电子、诺基亚、苹果等都曾通过收购等方式进军智能手环领域,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华为、小米手环也是这类产品。这些产品更多侧重于记录用户的睡眠情况,无法给出有效的改善意见。分析师认为,未来能够提供睡眠解决方案将成为睡眠产品企业弯道超车的重要机会。

 

数据来源

 

艾媒咨询《2023-2024年中国睡眠经济行业发展与消费需求研究报告》《2024年中国睡眠健康产品创新及消费洞察报告》

 

亚马逊《全球电商消费趋势及选品调查报告》

 

华经产业研究院《2024-2030年中国睡眠经济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智研咨询《2025-2031年中国睡眠经济行业市场全景调查及未来趋势研判报告》

 

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中国睡眠研究会

 

企查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