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段时间,“情绪消费”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模式。与以往的消费需求不同,情绪消费的商品实用性不强,有些甚至没有实体产品,但满足了年轻人的好奇心和释放情感的需求。
在消费者的助推下,“情绪消费”相关产业链“闻风而动”,动漫周边、疗愈、手工DIY、演唱会等迎来新机遇。未来,情绪消费市场可能会有更多个性化、情感化的产品出现。此外,消费者对情感满足的需求将不止于物质上的满足,或将更加注重与产品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从而获得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
模式一
每月花几百元“吃谷子”
“谷子”是英文“goods”的谐音,代指和动漫、游戏IP相关的纪念品,铁皮徽章、亚克力摆件等小玩意都被称为“谷子”。在二次元群体里,“吃谷”就是“买周边”。
对于“吃谷人”而言,谷子不仅仅是商品,而是连接虚拟和现实的纽带,在某种意义上为“吃谷人”实现自己与喜欢的角色在现实世界中的见面。“我一直觉得当代年轻人爱‘吃谷’是必然的。当压力积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买谷’是不用花费太多精力还能比较好地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谷子”爱好者彭彭告诉记者,“吃谷”是为自己提供情绪价值,也是自我情感的投射。
“‘谷子’作为现实与虚拟的纽带,可以让我在里面找到精神寄托,实现情感宣泄;‘谷子’有陪伴价值,能让人在收集和获得的过程中达成心理满足感。”彭彭说,她从去年1月开始“吃谷”,到现在刚好一年多,花了差不多6500元,平均每个月花费500多元。“在付款的那一瞬间和拆箱的那一刻,我是最快乐的。特别是当我收到自推的稀有款时,那一瞬间的愉悦真的很让人上头。”彭彭说。
“上班压力大的时候,特别享受拍下‘谷子’那刻的快乐。”喜欢收集“谷子”的Emily也向记者表示,“被二次元包围,带给我的是短暂的安全感和快乐,让我觉得自己也是他们中的一分子,可以短暂地逃离烦恼。”
对此,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认为,年轻人热衷于“吃谷”,反映他们对二次元文化的热爱和追求。对年轻人而言,“谷子”不仅仅是商品,更是情感的载体和社交货币,可以满足其在情感价值、社交需求与身份建构上的多元化追求。
模式二
下单找人聊天“哄睡”
遇到糟心事、工作学习压力大,只要花几块钱就能下单找个“聊天搭子”或“专属树洞”……作为陪伴经济衍生的另一种形式,与陌生人线上聊天,正成为许多“社恐”人士寻找情感释放的最新方式。
“纯绿色树洞,倾听聊天,分析解忧,平复心情,梳理过程,提供方案。”“很难受很焦虑,不想告诉朋友?欢迎来找我倾听,帮忙开导。”记者在某线上交易平台搜索发现,提供“树洞”“聊天搭子”服务的帖子不少,每半小时的聊天价格从3元~10元不等,有的还注明若有语音需求,需要额外收费。
肖小姐告诉记者,她之前就在线上下单过“树洞”服务,“我平时不太喜欢表达自己的情绪,因为身边的人总是让我感到不安。”她觉得,“树洞”就不用担心被别人评判,说什么都能被接纳。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减轻心理负担,降低精神内耗,让人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释放情感。
还有人则通过网络服务请人打电话“叫醒”或“哄睡”,“我之前失眠点了一个‘哄睡’服务,对方的助眠方式以讲故事为主。”饭饭说,因为对方的声音很好听,她不知不觉就睡着了。“这种看似简单的行为,其实能带来温暖的陪伴感,犹如黑暗中点亮的一盏小灯。”
在业内人士看来,“哄睡”可以起到辅助睡眠的作用,或者能够为对方减缓一定的心理压力,缓冲工作生活以及睡眠当中的焦虑情绪。不过,有专家指出,需要注意的是,睡眠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有可能是生物学因素、心理学因素或社会学因素。对于重度失眠患者来说,应该接受有针对性的专业治疗。
模式三
看演唱会脱口秀取悦自己
看演唱会、脱口秀等也成为年轻人取悦自己的线下消费场景。“看演唱会比看心理医生有用。”小花向记者表示,“作为一个情绪细腻敏感的人,在一场3小时的演唱会里,我可以暂时抛开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不堪,静静地感受每首歌、每句词所表达的情绪。”
小花说,生活中会遇到不开心的事,演唱会就像游乐园,再多的焦虑不安,在进场的那一刻就都被治愈了。“在这几个小时里,我忘掉了烦恼,忘掉了不开心,从他们的音乐和温暖的话语中汲取积极的力量。当我走出场馆的时候,我会觉得生活好像没有那么糟糕,坏情绪也不那么严重了。”
“演唱会带来的快乐不仅仅限于那个夜晚,这份快乐是流动的,是可以扩展和延续的。”小花告诉记者,她一年至少会看三场演唱会,花费在万元左右。去年看了林俊杰、五月天的,还跟着演唱会开启“说走就走的旅程”。“每次看完演唱会都会开心好几个月。”小花说。
陈敏则是脱口秀爱好者,“很感谢脱口秀,它教会我不再执着和难过。”她表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每个人都面临各种压力,而脱口秀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调侃生活中的琐事、烦恼和社会现象,让人在捧腹大笑中忘却压力。脱口秀演员吐槽上班的无奈、奇葩的相亲经历,分享家长里短的趣事等等,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让大家在笑声中释放情绪。“看脱口秀就像是和周围的人一起看了一场烟火大会,你什么都不用想,只需要跟着欢呼。”陈敏说。据了解,一场脱口秀的门票价格在200元~500元之间。
模式四
体验疗愈做手工释放焦虑
据了解,年轻人热衷为情绪价值买单的消费新理念,不断创造出新的消费场景,催生一系列以疗愈、冥想、手工DIY为代表的线下新业态。《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显示,近三成受访年轻人会因为情绪价值疗愈身心而进行消费。
“做手工是最能提升幸福感的方式。”在广州某咨询公司上班的李小姐表示,压力大的时候,她会选择做手工,“只需要按照计划拧好一颗颗螺丝,就能组装起一张漂亮又实用的桌子,是一件充满确定性、具备掌控感的事!”在她看来,当目标在手中达成的那一刻,工作上的压力、生活中的烦恼便被抛诸脑后。
“这可能是我释放焦虑和缓解紧绷情绪的出口。”雯雯的生活中也穿插着很多做手工的时光。“曾经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工作、生活都一塌糊涂,幸好有手工陪伴我,一针一线,漂亮的布料和花边,让我不再低迷。”在花费方面,“编织机花了2600元,毛线等材料陆陆续续花了7000多元。”雯雯告诉记者。
还有的年轻人则迷上疗愈体验,“我第一次体验芳香疗愈和颂钵,真的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好像穿越到另外一个时空。”桃子告诉记者,她先是跟着老师静坐冥想,去观察自己的每一次呼吸。一开始很难静下来,之后在迷迭香和薄荷的混合香薰中快速进入状态。“颂钵的声音响起,好像有一种温柔的力量拂去肩上的压力。这种声音能够穿透内心,紧张和焦虑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桃子说。
珠江新城一家自然疗愈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有不少消费者热衷体验疗愈,在该店消费,线上购买消费券后均需提前预约场次。据了解,芳香疗愈和颂钵的每次价格一般为150~300元。其中,颂钵价格较高,为300~800元不等。
情绪消费VS传统消费
掌如研究院院长何基永指出,情绪消费与传统消费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更侧重于满足精神需求,而非物质需求。情绪消费往往更加个性化和灵活,更多关注消费者的情感体验和社交互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的发展趋势——
一是个性化消费。年轻人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定制化,情绪消费恰好符合这一需求;二是社交互动。情绪消费中消费者寻求社交支持的现象,表明社交互动在消费行为中的重要性增加;三是关注精神需求。情绪消费反映了年轻人对精神满足的重视,这种重视可能会在消费行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四是新的消费模式。情绪消费是新的消费模式的一种表现,它反映了消费行为的多样性和变化性。
业内分析
引起消费者共鸣
情绪消费受热捧
“情绪消费”或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新的消费热点。情绪消费为什么受到热捧?
据了解,情绪消费与传统的功能型消费和悦人型消费不同,是一种能引起消费者共鸣的消费形式,强调的是“悦己”,即购买能带来个人快乐的产品,反映了年轻消费者对自我的关注。
“情绪消费”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通过购买具有复古感、怀旧感的商品,如拍立得、参加演唱会等,引发情绪共鸣的emo消费;第二类是追求平复情绪、助眠的商品和服务,如冥想课程等chill消费;第三类是以疗愈、冥想、手工DIY为代表的线下新业态,是一种满足消费者对内心愉悦和满足的追求的体验类消费。
“情绪消费的兴起,反映了年轻一代消费者对情感满足和精神享受的强烈需求。”青年创业导师陈以军表示,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大,年轻人面临学业、工作等多重压力,需要通过消费来获得情绪释放和心理补偿。购买解压玩具、订阅“叫醒哄睡”服务甚至下单“失恋陪伴”等虚拟商品,都成为年轻人缓解压力、寻求心灵慰藉的方式。这种消费行为不仅满足了物质需求,更提供了情感上的陪伴和愉悦。
“情绪消费的流行也与社会文化和消费观念的演变密切相关。”陈以军认为,从传统的符号消费到如今的情感消费,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产品和服务带来的情感体验。这种转变不仅反映消费者对生活品质和幸福感的追求,也体现了社会整体价值观的演进。
某咨询公司商品战略顾问总监潘俊也指出,当下年轻人“不惜重金”的情绪消费背后,主要原因包括追求情感满足、缓解压力以及社交需求等。“他们愿意花费大量金钱购买毛绒玩具、动漫周边,是因为这些能够给他们带来情感上的安慰和陪伴,帮助他们缓解压力,同时也成为他们与朋友之间的社交媒介。”
情绪消费市场
成商家追逐“新风口”
情绪本身看不见摸不着,一旦从心理价值转变为市场价值,就变成可以通过价格度量的商品,成为商家追逐的“新风口”。天眼查专利数据显示,目前市场上与“情绪”相关的专利超过3700项,表明企业越发重视对情绪价值市场的挖掘。
“情绪消费是一种新型消费模式。”创新创业导师周迪指出,情绪消费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尤其是与养宠、美食、疗愈、演唱会等相关的产业。这不仅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还促进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对消费者而言,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情绪消费产品和服务,可以更好地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和精神需求,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2024年情绪经济消费人群洞察》报告指出,养宠、游戏、疗愈、美食、旅游、演唱会等情绪消费场景日趋多元,情绪经济在多领域迸发出巨大的潜力。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情绪消费的兴起,反映了年轻人消费态度的变化,不仅形成了独特的情绪经济产业,更深刻地影响着当下及未来的消费市场、产品供给与竞争格局。
从线上虚拟服务到线下体验活动,消费者对情感体验的追求正在重塑消费市场的格局。“情绪消费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江瀚认为,企业和商家应针对年轻人的消费态度和趋势变化,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市场调研精准了解需求,加强产品创新与研发。同时,要注重品牌建设,加强情感共鸣和认同。
在潘俊看来,未来的情绪消费市场可能出现更多个性化、情感化产品。同时,消费者对于情感满足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强烈。此外,消费者也可能会更加注重与产品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从而获得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
行业观察
确定法律边界
避免风险纠纷
情绪消费是一种新兴的消费现象,其在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也面临消费品市场监管的缺失,对服务提供者的专业能力和伦理规范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从而出现一些问题和漏洞,如泄露消费者隐私、提供不正当服务、不合理收费等不良现象。
因此,这一新兴领域还需正确引导和规范发展,确定法律边界,规范行业标准,建立有效的投诉和预警机制,避免可能存在的市场风险和消费纠纷。
另外,需求端和供给端也衍生了一些问题。对于消费者而言,需要正视非理性消费问题。在某些情况下,消费者可能会受到广告宣传、社交媒体等的影响,购买一些并不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导致浪费和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商家方面,则存在盲目跟风的问题。在某些情况下,商家可能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跟风推出一些并不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市场混乱。此外,供应不足也是一个问题。由于情绪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供应端可能面临资源短缺、产能不足等问题,导致消费者无法及时获得所需的产品或服务。
基于这些现状,商家应该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商家还应加强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同时,消费者也应增强辨别能力,理性消费虚拟商品,注意在消费过程中保护个人信息和隐私。部分情绪消费往往是虚拟的温情服务,消费者不应过度依赖。在现实生活中加强社交活动和人际交往,才能更好地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