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有市民向记者反映,比起旁边小区,自己小区的电动自行车充电点价格“高得离谱”。电动自行车充电收费差异大吗?计费透明吗?记者走访市内多个电动自行车充电点后发现,不同小区的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收费标准不一,有的按充电时长收费,有的按时长和功率收费,还有的必须先充值使用后才能看到收费明细。
街坊报料
旁边小区充电收费比自己小区便宜
“给电动自行车充电,相邻小区的价格跟我所在小区,怎么相差这么多?”近日,家住广州市天河区某小区的居民钟先生向记者表示,“哪怕单次充电电量很少,只要充电时间稍长,费用就高得离谱。”钟先生表示,现在充电7小时,费用就接近4~5元,可实际上充电的电量常常连1度(1度合1千瓦时)都不到。“而在旁边一个小区,花1元就能充电6~8小时,这差距也太大了。”
钟先生向记者表示,小区充电桩按时间计费“缺乏公平性,完全没考虑实际用电量”。他认为,“应该按实际消耗的电量收取服务费,这样才能让大家明明白白消费。”钟先生曾向小区物业反映希望能调整充电桩收费,但迄今无任何答复。
记者调查
相邻小区充电点收费差异大
根据钟先生提供的充电截图,记者发现,其充电7小时耗费电量0.886度,按0.8元/度的电费计算,充电电费为0.7088元。钟先生认为,这0.7088元是合理费用。钟先生认为不合理的,是7个多小时总价4.55元,这意味着服务费总价高达3.84元。
同时,记者在荔湾区一充电桩为自己的电动自行车充电,7小时45分钟收费4.82元,与钟先生电动自行车充电的时长、费用差不多。
记者调查发现,钟先生所指的“旁边的小区”是某单位小区,他们使用的是一个名为“驴充充”的充电桩品牌。该品牌充电价格较低:4小时1元,8小时2元,12小时3元……如此类推。
该单位小区的住户表示,因为这是小区“自建”的,所以价格便宜。但记者在驴充充App上发现,很多装了驴充充充电桩的地方都是按以上标准收费。
记者采访了驴充充客服,客服表示,他们负责销售设备,价格仅528元一套(有10个插座)。至于“4小时1元”是设备的初始价格,商家或用户安装好后,可以对价格进行设置。
不同地方充电桩服务费不同
记者了解到,大部分电动自行车户外充电设施充电费用包括“充电电费”和“服务费”两部分。其中,“充电电费”价格全市大致相近,幅度为0.6元~0.8元/度,价格较低。真正让很多用户困惑的,是充电桩设备运营公司收取的“服务费”。
记者了解到,“服务费”受场地租金、充电企业规模、电动自行车电池功率、充电市场等多种因素影响。
在充电桩设备的场地租金方面,记者发现,商业中心的租金高,服务费普遍较高。比如沙涌地铁站附近某电单车充电桩,基础电费统一为0.8元/度,充电功率601瓦~800瓦的服务费为0.85元/小时。而在珠江新城某街电充电桩,基础电费也是0.8元/度,而充电功率500瓦~800瓦的服务费达2元/小时。
在电动自行车电池功率方面,记者发现,即使是同一个充电桩,电池功率不同的电动自行车充电时收取的服务费也有差异。
比如,在天河区珠江新城的街电充电桩,充电功率0瓦~150瓦,服务费为0.38元/小时:150瓦~300瓦,服务费为0.75元/小时;300瓦~500瓦,服务费为1.25元/小时;500瓦~800瓦,服务费为2元/小时;800瓦~1000瓦,服务费为2.5元/小时。换言之,电池充电功率不同可能产生6.5倍的服务费差异。在番禺区某充电桩,当充电功率处于1瓦~200瓦时,收费0.5元/小时;201瓦~500瓦,0.7元/小时;501瓦~1000瓦,0.9元/小时。
为什么充电桩会按不同功率收取服务费?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功率越大对充电桩损耗越大,因此大功率电动自行车充电会被收取更高的服务费。
不少充电品牌未按要求明码标价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不少消费者对电动自行车充电如何收费“蒙查查”。
实际上,广州市发改委2023年8月发布的《关于规范我市电动自行车经营性充电设施充电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充电电费和充电服务费应该分别计价、分别收取,不得打包混合收取。
《通知》要求,充电设施运营单位在充电场所、手机应用程序、微信公众号等醒目位置分别标示充电电价、服务费项目与收费标准、服务电话等内容,手机扫码或网络上的标示不能代替服务场所的明码标价,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在单次充电结束后,充电设施运营单位应当通过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方式,向用户推送计费模式、充电时长、收费金额等信息。
记者调查发现,大部分充电品牌现场没有张贴明确的收费标识,消费者需要扫码进入对应小程序才能得知收费情况,更有甚者,要求先充值,使用后才能看到收费明细。这种不透明的收费方式,并未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且极大地增加了消费者选择充电设施的难度,也容易引发纠纷。